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追求更快速, 功能強大, 創新的網路瀏覽器Opera推出最新版本Opera 9.6

前言

Opera網路瀏覽器一直是Spencer喜愛用的瀏覽器之一. 它具有很多吸引人的特質, 像是執行速度快速, 功能齊全並且強大, 可以自我調整的介面設定, 網頁標準相容性高, 還有他是一個相當創新的瀏覽器. 昨天深夜, Opera推出最新的版本, Opera 9.6.
 

Opera 9.6, 瀏覽網頁更快速, 更強大的Opera Link, 可預先瀏覽Feeds…

Opera 9.6[1]
Opera網路瀏覽器, 十幾年來, 一直以速度, 功能, 和創新聞名. 但是, 一直讓Spencer納悶的是, 為什麼使用Opera網路瀏覽器的人會那麼低.

不論瀏覽器的市場使用率, Opera 9.6依舊帶給使用者更多強大的功能, 並且加速網頁瀏覽的速度.

Opera 9.6新的特色 [2]:

  • 增強Opera Link的功能:
    原來的Opera 9.5的Opera Link可以將, 書簽, 快速撥號, 個人快速列, 記事本的資料, 傳到Opera Link的個人網路資料庫裡, 允許使用者可以藉由Opera Link裡的個人網路資料庫在不同的機器上, 使用相同的書簽, 快速撥號, 個人快速列, 記事本. Opera 9.6的Speed Link增加了, 輸入過的紀錄和搜尋過的資料, 可將他們與Opera Link的個人網路資料庫同步. 如此一來, 就可以在不同的機器上, 照到之前的輸入過的紀錄和搜尋過的資料, 繼續之前的網路搜尋調查.
    Opera 9.6 - Opera Link
     
  • 優化Opera郵件:
    Opera 9.6提供了"low-bandwidth mode" (低頻寬模式), 當"low-bandwidth mode"啟動時, Opera郵件在收信時只會讀取信件中的前100行, 加快了在低頻寬模式下的速度. 除此之外, Opera 9.6提供了email (電子郵件) 排序的功能, 通過設定可以將將重要的信件排列在最上面.
     
  • 再加快Opera的網頁瀏覽速度:
    跟之前的Opera 9.5相比, Opera 9.6加快了反應速度, 和讀取網頁的速度.
     
  • 可預先預覽Feeds:
    現在, Opera 9.6終於可以預覽Feeds了.
    Opera 9.6 - Feeds Preview
     
  • 更多語言的Opera介面:
    這一次, Opera介面增加了不些不同的印度語, 印尼語, 烏克蘭語, 和愛沙尼亞語.
     
  • 新的瀏覽功能, Opera Scroll Marker
    Opera 9.6增加了瀏覽新功能, Opera Scroll Marker. 它將使用者剛才停留在網頁的最下方和最上方, 以透明的虛線做記號, 當使用者把網頁拉下來時, 它會標明剛才所看見的網頁最下方的位置. 因此, 使用者可以輕鬆的知道剛才看到哪裡, 把網頁拉到哪裡將是沒看過的地方.
    Opera 9.6 - Opera Scroll Marker
     

下載安裝Opera 9.6時, 請注意!

在安裝Opera 9.6的過程裡, 會出現一個可選擇Opera 9.6的語言設定, 記得選用你想要用的語言. (像是, Spencer習慣使用English的介面.)

繁體中文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9.6 - Chinese Traditional

简体中文 Chinese Simplified:
Opera 9.6 - Chinese Simplified 

Opera 9.6可以在Windows, Linux, 和Mac OS X作業系統上使用.

 


參考資料:

  1. Opera browser: Home page, retrieved on 9 Oct 2008.
  2. Choose speed,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with Opera 9.6, retrieved on 9 Oct 2008.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Google Blog Search把相同性質的部落客文章歸類了!

前言

之前, Google Blog Search的使用介面, 就像是一個專門搜尋部落格文章的Google搜尋引擎 [1]. 現在, Google把Google Blog Search分門別類, 把相同性質文章收集起來, 這樣使用者就能輕鬆的看一系列相關的部落格文章了. 不過, Google Blog Search的使用介面讓Spencer想起Google News [2].
 

像是Google News的使用介面的Google Blog Search

目前Google Blog Search把部落格文章分為12個類目, 分別為"Top Stories" (最熱門的文章), "Politics" (政治), "US" (美國), "World" (世界), "Business" (商業), "Technology" (科技), "Video Games" (電動遊戲), "Science" (科學), "Entertainment" (娛樂), "Movies" (電影), "Television" (電視), "Sports" (體育) [1]. 有如看報紙一般, 使用者可依自己的興趣選擇想要看的類目.
像是Google News的使用介面的Google Blog Search - Google Blog Search[3]

按下綠色的"幾個Blog"網路連結後, 在部落格文章連結旁邊出現一個, 與題目相關部落格發表的文章在不同的時間上的曲線圖. 透過曲線圖, 使用者可以知道在哪個時候, 這個所選的題目, 被許多部落客 (Blogger) 所發表類似題目的文章.
Google Blog Search with a posts-related-chart[4]
 

評論新的Google Blog Search的介面

Spencer認為新的Google Blog Search的介面, 比之前的好用多了. 分門別類的把文章收集起來, 使愛看部落格文章的人節省了不少, 搜尋後在搜尋結果裡慢慢看相關部落格資訊. 而曲線圖的功能, 可以使讀者瞭解在什麼時候, 哪些議題, 是部落客很重視的, 所以在那個時間有很多文章被發表.

可惜的是, 經由網友高藥師的提醒, 還有Spencer自己的調查, 目前Google Blog Search新的使用介面, 好像只有支援英文版.

 


參考資料:

  1. Google Blog Search, retrieved on 2 Oct 2008.
  2. Google News, retrieved on 2 Oct 2008.
  3. Google Blog Search, retrieved on 2 Oct 2008.
  4. Google Blog Search, retrieved on 2 Oct 2008.

Google Chrome和Safari的網路瀏覽器市場使用率提高, Firefox, Opera和IE則降低!

前言

根據Net Applications所提供的九月份瀏覽器市場使用率 [1], 在九月二日 (2 Sept, 2008) 由Google推出的Google Chrome BETA到九月底已經擁有了0.78%的瀏覽器市場使用率, 相當驚人的成長速度. 而同樣以Webkit排版引擎的Safari, 與八月份相比, 成長了0.28%的瀏覽器市場使用率.
 

各大瀏覽器的九月份瀏覽器市場使用率

詳細數據和圖表資料請參考Net Applications所提供的九月份瀏覽器市場使用率 [1], 和八月份瀏覽器市場使用率 [2].

 

八月份

九月份

成長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72.15%

71.52%

-0.63%

Firefox

19.73%

19.43%

-0.30%

Safari

6.37%

6.65%

0.28%

Google Chrome

0%

0.78%

0.78%

Opera

0.74%

0.69%

-0.05%

九月份的瀏覽器市場佔有率圓餅圖表 [1]

image[1] 
 

什麼原因導致Google Chrome BETA在瀏覽器市場佔有率上快速的成長

Spencer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導致Google Chrome BETA網路瀏覽器的市場佔有率快速的成長.

  • Google良好的品牌價值
    根據Millward Brown Optimor所做的2008年品牌價值排行榜, Google名列前矛, 勝過通用電氣 (GE), 微軟 (Microsoft), 可口可樂 (Coca-Cola) [3]. 良好的品牌價值, 讓使用者在使用Google的產品上, 增加信心, 和等待推出使用的期待. 如此一來, Google Chrome BETA在九月一日, Google Chrome的說明漫畫 [4] 無意流出後, 就造成科技媒體的焦點. 因此, 在Google Chrome BETA還沒推出可供下載使用之前, 已經很多人開始在網路上討論, 使Google Chrome BETA擁有很多潛在用戶.
     
  • Google首頁裡的Google Chrome BETA下載連結
    在Google首頁裡的廣告, 或是網路連結, 可能是網路上最好的廣告連結之一. 由Alexa的全球排名為第二, 僅次為Yahoo! [5]. 這說明, 在Google首頁上的網路連結, 將會有許多人看到的機會. Google將Google Chrome BETA的下載連結在九月二日放在Google首頁搜尋的下方, 很多人將會因此看到Google Chrome的資訊, 而下載安裝Google Chrome BETA.
    Google首頁裡的Google Chrome BETA下載連結 - Google Chrome Available for Downloading[6]

 


參考資料:

  1. Market share for browsers, operating systems and search engines, retrieved on 2 Oct 2008.
  2. Market share for browsers, operating systems and search engines, retrieved on 2 Oct 2008.
  3. BrandZ-2008-Report.pdf, retrieved on 2 Oct 2008.
  4. Google on Google Chrome - comic book, retrieved on 2 Oct 2008.
  5. Alexa Top 500 Sites, retrieved on 2 Oct 2008.
  6. Google.com, retrieved on 3 Sept 2008.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YouTube提高上傳限制達1GB

前言

對於YouTube的100MB上傳的限制, 當想上傳高畫質的影片, 必須硬著頭皮把高畫質的影片壓縮為比較低畫質影片, 再個別上傳到YouTube, Spencer猜想有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困境吧!? 然而現在YouTube把上傳限制提高到1GB了!
 

YouTube提高上傳限制達1GB

YouTube總算把上傳的限制從之前的100MB提高到1GB. 如此一來, 使用者就不用為了符合低於之前的100MB上傳限制, 把他們的高畫質的影片壓縮到100MB以下, 再上傳到YouTube. 畢竟1GB對目前上傳影片來講, 是夠用的. 這麼一來, 應該解決了不少人的困擾. [1]
YouTube提高上傳限制達1GB - YouTube Upload Limit to 1GB[1]

但是, 影片的時間長度是10分鐘, 比10分鐘長的影片還是必須分割為幾個部分, 再把每個部分上傳到YouTube.
 

新的YouTube上傳工具允許邊上傳影片, 邊修改影片相關資訊設定

新的YouTube上傳工具目前還屬於BETA測試狀態, 它可讓使用者在先選擇想上傳的影片, 並且在上傳等待的時間中, 添加修改影片相關資訊設定 [3]. 不像目前的上傳工具, 必須先填寫好影片相關資訊設定, 再上傳影片. 如此一來, 新的YouTube上傳工具把上傳影片的等待的時間, 和添加修改影片相關資訊設定兩個結合在一起, 縮短上傳者所需的上傳時間. (當然像是Viddler [2] 則在幾年前就有類似的可邊上傳邊編輯影片資訊的上傳工具).
新的YouTube上傳工具允許邊上傳影片, 邊修改影片相關資訊設定 - YouTube new uploading tool[3]
 

除此之外YouTube加了新的分析工具, 稱為Hot Spots

在YouTube的Insight的上傳者分析工具裡, 多加了Hot Spots的分析工具. Hot Spots紀錄觀看YouTube影片的人在什麼時候離開, 還有在哪一個特定的影片片段中快轉, 或到回去重複看, 所紀錄的時間是以秒計算. 如此一來, 該影片的上傳者, 可以透過Hot Spots分析工具瞭解影片中哪一段是最受歡迎的. 有點像電視節目裡的收視率. [4]

 


參考資料:

  1. YouTube - Broadcast Yourself, retrieved on 1 Oct 2008.
  2. Viddler.com - Learn More, retrieved on 1 Oct 2008.
  3. YouTube - Broadcast Yourself, retrieved on 1 Oct 2008.
  4. Official Google Blog: Your YouTube video: Hot or Not?, retrieved on 1 Oct 2008.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微軟將會升級Hotmail的服務

前言

看來Spencer今晚必須對Spencer的妹妹說, 微軟不久後會升級Hotmail服務. 對於Hotmail的忠實用戶來講, 這將會是一個好消息. 對於其他不是Hotmail的用戶, 也是好消息, 產業競爭將會受惠於使用者.
 

微軟 (Microsoft) 所升級的Hotmail的服務項目

詳細內容請參照Windows Live Hotmail [1]

那麼, 微軟會升級哪些Hotmail的服務項目呢?

  1. 提高速度: 登入和顯示郵件將會提高70%的速度.
     
  2. 精簡的使用介面: 將之前現在的精簡模式與完整模式結合, 使用介面變得簡單又多功能, 可直接不用開啟信件直接閱讀.
     
  3. 便捷的連絡人聯繫方式: 當在輸入收信人地址時, Hotmail系統會將自動把之前輸入過的email地址, 和相關email清單找出來, 變得更聰明, 使用時更方便.
     
  4. 推出更好的內容: 之後將會擁有更大的儲存空間 (當需要的時候), 傳送及時訊息, 可與他人共享的行事曆.
     

 


參考資料:

  1. Windows Live Hotmail, retrieved on 30 Sept 2008.

Adobe Video Workshop以視頻的方式, 輕鬆學會Adobe產品的使用技巧, 像是Photoshop和Dreamweaver

前言

Spencer猜想很多人都聽過Adobe公司的Photopshop和Dreamweaver吧? 但是, 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完全發揮他們的功能, 就像是幾天前Spencer看著別人用畫筆慢慢地把她的照片上的臉上痘痘"畫"掉, Spencer自己心想那麼用Windows裡的小畫家也可"點"掉. 方法是沒錯, 但是有更快速簡便的方法, 短時間內就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但是, Spencer發現有很多人懶得翻說明書來瞭解如何使用, 或者是有些人看了也沒看懂如何使用. Adobe Video Workshop提供Adobe產品的教學視頻, 使人輕鬆學會使用Adobe的產品.
 

Adobe Video Workshop提高你對Adobe產品的使用技巧

Adobe提供Adobe Video Workshop, 目前裡面包含47個教學視頻, 蓋括Adobe的22個不同的產品, 裡面比較常見的有, Photoshop, Dreamweaver, Flash, Fireworks, Acrobat… 等等. [1]

Adobe Video Workshop提高你對Adobe產品的使用技巧[1]

透過看視頻的方式, 如同有個老師以現場示範的方式, 以明瞭的操作步驟的方式, 學會操作Adobe產品的使用技巧. 適合已初步使用過Adobe產品的人, 並想多瞭解更多便捷強大的技巧.
 

如何看Adobe Video Workshop的視頻

  1. 先在網頁左上方的"Select a Product"選項單裡, 點選想學的Adobe產品.
     
  2. 再到網頁右上方的"Select a Topic"選項單裡, 點選想學的主題 (有關以選的Adobe產品).
     
  3. 隨後, 在網頁中間有各項教學視頻的名稱 (Title), 視頻時間 (Time), 教學視頻所使用的相關產品 (Products). 而在下方則是呈現教學視頻的介紹, 教學視頻的作者, …等等與教學視頻相關的資訊.
     
  4. 點選想學的教學視頻兩下, 或按下方的"PLAYVIDEO", 就可以開始看教學視頻.

注意: 經由Spencer測試, 觀看教學視頻前, 可以在使用的瀏覽器上, 以全螢幕的方式觀看, 如此一來, 可確保視頻在最大尺寸呈現.
 

評論Adobe Video Workshop

Spencer覺得Adobe這家公司, 大部分的人對他的產品的名字比Adobe這家公司的名稱都還要熟悉, 像是Photoshop, Dreamweaver, Flash和Acrobat Reader (PDF). Spencer猜想Adobe想增加自己的知名度, 向世人展示Adobe公司的能力, 推出Adobe Photoshop Express [2] 的2GB網路空間, 網路上修改照片的免費服務.

然而Adobe Video Workshop所提供的教學視頻, 則是更上一層樓. 不但提高了知名度, 最重要的是, 讓正在使用Adobe的人可以輕鬆的學會某些使用技巧, 還有讓其他沒有使用過Adobe的人知道Adobe產品的特色, 而想購買Adobe的產品. 有些時候, 透過整理的教學視頻分享, 是一種對軟體公司而言, 不但幫助它的產品使用者, 同時也是最好的廣告.

 


參考資料:

  1. Adobe Video Workshop, retrieved on 29 Sept 2008.
  2. Photoshop.com - Create and learn, get ideas, and share your work, retrieved on 29 Sept 2008.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Google數學減法計算錯誤!? 不會吧?

前言

大家應該都知道Google搜尋有計算能力, 像是四的開根號加上十二成以五的二次方, 都能打"sqrt(4)+12*5^2"在Google搜尋, 按一下搜尋, 計算答案就出來在搜尋結果的最上方. Google的計算答案是302, Spencer心算一下, 沒錯一樣. Google甚至可以單位換算, 30公升求有多少豪升, 在Google搜尋打"30 L =? ml", 再按一下結果就幫你計算出換算結果來. 但是, Google不會簡單的數學減法算錯吧!?
 

簡單的"39999999999999-39999999999998", Google數學減法計算會算錯!?

Spencer試驗在Google打入"39999999999999-39999999999998", 答案各為看官應該一下子就能看出是"1"吧, 結果Google居然計算出了的答案是… [1].

Google數學減法計算錯誤!? 不會吧?[1]
 

其實, Google超過15個位數上都有可能會計算錯誤, 不信你可以再試試"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7 [2]", 應該是個bug. Google應該在他的說明上, 寫說超過15個位數無法正常計算.

如此一來, 當人碰到這種問題, 以神氣的眼神看著身旁的友人說"你看看, Google也有算錯的一天!" 旁邊的人就會冷冷的回答回去"先讀Google的使用說明吧!"

 


參考資料:

  1. 399999999999999-399999999999998 - Google Search, retrieved on 25 Sept 2008.
  2.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7 - Google Search, retrieved on 25 Sept 2008.

讓Usernamecheck幫你檢查網路帳號名稱, 是否在各大網站裡已先被他人註冊使用

前言

記得很久以前, 申請網路帳號時, 根本沒有所謂的帳號名稱已被使用的問題. Spencer記得ICQ受歡迎的時候, 是按照ICQ編碼來排列的. 久了朋友間, 看一下ICQ帳號的ID就知道誰先申請了. 再久一點, 當Spencer申請Yahoo!帳號時, 也相當容易, 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撞ID"的情形, 那個時候Google還叫Google BETA, 連Google Mail都還沒有出生. 現在可好了, 常見的名字, 詞語組合, 都容易被他人捷足先登, 先註冊使用.

記得我在幫我妹申請他的Hotmail帳號時, 就不能直接用他的名字來做他的網路帳號. Hotmail還貼心的產生, "名字後加生日", "名字後加當年年份", … 等等的選項. 那也有快十年的時間了.

現在各大網站難免會要求使用者申請網站帳號, 才可提供他站的服務. 當然為了方便記憶, 常常會在不同的網路帳號取一樣的名字, 一來是方便自己記, 二來是方便周遭親朋好友, 上司同事好記些.
 

用Usernamecheck一次性的檢查網路帳號名稱是否以被註冊使用

Usernamecheck.com提供了檢測網路帳號名稱是否以被註冊使用, 一次性的檢查約47個常見的大型網站帳號. [1]

Usernamecheck檢查網路帳號使用方法:

  1. 先在網頁上方的"Where is _______ registered"中的框框裡, 輸入想檢測的網路帳號名稱.
     
  2. 在"Where is _______ registered"右邊有個綠底黑字的"?", 用滑鼠點按"?"一下, 就開始依照剛輸入的網路帳號有沒有已被註冊使用.
     
  3. 在"Where is _______ registered" 呈現的是檢測結果.
    • 若是網路帳號在某個網站還沒有被註冊使用, 會在網站名稱旁邊顯現綠色的"available".
    • 若是網路帳號在某個網站已經被註冊使用, 會在網站名稱旁邊顯現紅色的"taken".
    • 而正在檢查的網路帳號, 則會在網站名稱旁邊顯現橘色的"checking username" 
       
      用Usernamecheck一次性的檢查網路帳號名稱是否以被註冊使用[1]
       
  4. 檢測需花一段時間, Spencer測試時花了2分38秒.

評論

透過這個方法檢查, 真的減少許多時間, 不用一個網站慢慢的去試, 最後才找到一個獨特的網路帳號名稱可以使用. 如果你有弟弟妹妹, 或自己的小孩, 在幫他們設立網路帳號時, 可以先用這個Usernamecheck.com服務, 先挑一個屬於他們的獨特網路帳號.

 


參考資料:

  1. UserNameCheck.com, retrieved on 24 Sept 2008.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Firefox 3.0.2正式版出了, 現在可供下載!

前言

前些日子, Google推出自家的瀏覽器, Google Chrome BETA版, 不久後推出Google Chrome DEV版. IE8 beta 1變為IE beta 2後, 在各大網站難免會看到IE8的廣告. Opera也不是一把省油的燈, 繼Opera 9.52不久後, 推出Opera 9.60 Beta 1. 然而Firefox 3.0.1今日悄悄地轉為Firefox 3.0.2.
 

Firefox 3.0.2正式版可以下載使用了

Firefox 3.0.2的更新歸納整理 [3]

  • 修正一些安全性問題 [1].
  • 增強Firefox 3的穩定性.
  • 修正部份顯現網頁排版的小問題.
  • 修正部分使用者的自行設定"上一頁"和"下一頁"的按鈕時, 兩個按鈕消失的Bug. [2].
  • 增加Extended Validation驗證.
  • 日文, 韓文, 中文, 印度文, 無法使用IME (Input Method Editors) 輸入法, 輸入文字到Flash的文字欄位.
  • 在部分的以國際化域名的網站, Password Manager將有可能不能完整的幫使用者輸入密碼.
     

下載Firefox 3.0.2請按這裡 [4].

注意下載前, 請選擇下載Firefox 3.0.2適用你的作業系統.

  • Windows (左邊)
  • Mac OS X (中間)
  • Linux (右邊)

還有你的語言.

  • 正體中文 (繁體) - Chinese (Traditional)
  • 中文 (简体) - Chinese (Simplified)
  • English (US)
  • English (UK)

 


參考資料:

  1. Security Advisories for Firefox 3.0, retrieved on 24 Sept 2008.
  2. Bug 426026 – Back/forward buttons disappear when moving from 1.8 to 1.9 if they've been moved, retrieved on 24 Sept 2008.
  3. Mozilla Firefox 3.0.2 Release Notes, retrieved on 24 Sept 2008.
  4. Firefox web browser | International versions: Get Firefox in your language, retrieved on 24 Sept 2008.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將Google Book Search (Google圖書搜尋) 嵌入至部落格裡

前言

Google Book Search [1] (Google圖書搜尋 [2]) 簡稱GBS, 可以輸入有關你想找的書的關鍵字或詞組, 就可以搜尋書籍. 搜尋結果會把書名和依照書裡與關鍵字相關的內容顯現出來. 按一下書名, 便可以看到書的基本資訊, 和預覽部份書的摘要.

現在你可以將Google Book Search嵌入至部落格裡. 這對有些介紹書籍的部落格將會是相當強大的幫助, 對於閱讀部落格的使用者來言, 也相當的方便 [5].
 

如何利用Google Book Search (Google圖書搜尋)將特定的一本書的摘要嵌入至部落格裡?

將Google Book Search嵌入到你的部落格裡, 說穿了很簡單.

Spencer舉個實例, Spencer試著將"Googlepedia", 作者是Michael Miller, 這本書嵌入到自己的部落格.

Spencer先用Google Book Search搜尋有沒有這本說的資料. 找到了, 有. 按這裡顯現在Google Book Search顯現這本書的摘要.

利用Google Book Search APIs產生可嵌入的Java Script碼:

  1. Google Book Search APIs [3].
     
  2. 在"Enter book identifiers"裡可以選書的ISBN, OCLC Number, LCCN, Book Search ID. 依照Spencer用Google Book Search查的結果, 知道Googlepedia的ISBN是078973639X, 9780789736390, 而在該結果的網址列, Spencer找到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sZPXICDPcKwC", 而"sZPXICDPcKwC"為該書的Book Search ID.

    Spencer選用Book Search ID方式呈現.
     
  3. 選擇如何在你的部落格裡顯現該書的Google Book Search結果.
    • 選項一: 在你的部落格裡以某長度寬的px單位, 和某長度高的px單位直接顯現書的摘要.
    • 選項二: 以按鈕後呈現一個浮動在你的部落格上的書的摘要.
    • 選項三: 以連結方式連結至Google Book Search顯示.
    • 選項四: 以連結你部落格裡, 不同的頁面顯示, 需要填入你的部落裡另一個頁面的網址.
       
    Spencer選用第一個選項, 並設寬為450 px, 高為500 px.
      
  4. 選擇語言 (操作語言).
     
    Spencer選擇"繁體中文".
     
  5. 按"Generate Code".
     
  6. 複製在"Generate Code"按鈕下方, 所產生的Java Script碼到你的部落格文章中, 就大功告成.
     
    Spencer的Java Script碼: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books.google.com/books/previewlib.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BS_setLanguage('zh-TW');
    GBS_insertEmbeddedViewer('sZPXICDPcKwC',450,500);
    </script>

 


參考資料:

  1. Google Book Search,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2. Google 圖書搜尋,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3. Preview Wizard - Google Book Search APIs - Google Code,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4. Googlepedia: The Ultimate Google ... - Google Book Search,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5. Inside Google Book Search: Book Search everywhere with new partnerships and tools,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Windows 7 M3 Build 6780測試版的螢幕截圖和操作視頻

前言

之前不久, Microsoft (微軟) 藉由宣稱以下一代作業系統Mojave向數百個隨機抽取人, 來替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扳回一城, 的Mojave實驗 [1]. 而如今, 下一代作業Windows 7的消息, 則越來越常見. 透過Windows 7 M3 Build 6780測試版的螢幕截圖和操作視頻, 可以推測在Windows 7正版會有的功能和改進.
 

Windows 7 M3 Build 6780螢幕截圖和Spencer自己對Windows 7的功能猜測

Zhou的部落格, 刀枪Blue [2] (刀槍不入), 所提供的Windows 7 M3 Build 6780螢幕截圖, 可以看出開始選單, 控制台, 小算盤, 小畫家, Wordpad, 我的電腦, …等等操作介面的改變.

操作介面改為類似Microsoft Office 2007裡的Office Fluent [3] (Ribbon Toolbar [4]) 的使用介面. 簡單明瞭的操作介面, 縮短學習使用時間, 降低尋找重要功能的時間, 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地使用, 並且更專注的使用應用程式.

在Zhou的部落格裡的Windows 7 M3 Build 6780螢幕截圖的"Toolbar reorganized"圖片上, 可以看出Icon的大小可以更改. Spencer覺得這是一個很貼心的設定, 想想看, 當顯示卡 (Video Card) 的螢幕解析度越來越高時, 電腦上的Icon因由螢幕解析度調高, 造成Icon視覺上變小了, 照成視力上的負擔.

另外在其中的一個螢幕截圖 ("cp-cre.png") 裡, 可以看出Windows 7增加了"Location and Other Sensor", "Credential Manager", 和"Biometric Device"的功能. Spencerh猜測, "Location and Other Sensor"可因由使用者在不同的環境或不同的電腦週邊配備, 改變Windows 7的功能; "Credential Manager"依字面意思, 可能是軟體證書管理, 讓使用時軟體更安全; "Biometric Device"應該是指紋, 聲音安全辨認控制的功能.

再依據螢幕截圖的顯示設定的圖片, 有了"Orientation"的設定. 有"Landscape", "Portrait", Flipped… 等等的設定. 畢竟將來使用作業系統的機器, 除了PC和筆記型電腦外, 很有可能可觸碰輸入的Tablet PC. 畢竟不是任何場合用Landscape橫向的會是最佳選擇, 搞不好Portrait直向的會更適用.

除此之外, 依據螢幕截圖可以發現"Set up game update and options"的功能. 可選擇Windows 7自我掃描更新遊戲的Updates, 或手動自行更新. 還有Games Explorer功能設定, 下載與遊戲和遊戲製造商相關的信息和新聞, 還有提供最近玩的遊戲的消息.

透過螢幕截圖可以看到Windows 7所使用的瀏覽器是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8. Spencer想, Microsoft發行Windows 7時, IE8應該是正式版了吧.

再來, 由螢幕截圖可以看出, Windows Media Player在"Light"模式上變得更簡化. 透過半透明的按鈕的結合, 大量的減去在螢幕上使用介面的空間.
 

Windows 7 M3 Build 6780的操作視頻

一樣由Zhou的部落格提供的Windows 7 M3 Build 6780的操作視頻 [5, 6].

  1. Windows 7 M3 Build 6780的Start Menu (開始選單) 的視頻. [7]
  2. 再來是Windows 7 M3 Build 6780的Calculator (小算盤) 的視頻, 比起開始選單的視頻讓人振奮人心許多. 除了可以在小算盤看到之前運算的紀錄, 而原來的Standard (標準) 和Scientific (科學) 模式以外, 還增加了Programmer (軟體設計) 和Statistics (統計學) 模式. 另外加上了, Date Calculation (時間運算) 和 Unit Conversion (單位換算) 的功能. 提高不少小算盤的功能, 變得更強大方便. [8]
  3. 看完小算盤的視頻後, 可以再看看Windows 7 M3 Build 6780的Sticky Notes的視頻. 透過視頻發現, Sticky Notes可以隨意的在Windows桌面增加便條纸, 操作上也相當容易, 可以隨意的用滑鼠拖拉Sticky Notes, 並且把他們重疊聚集在一起. [9]
  4. 最後再欣賞Windows 7 M3 Build 6780的lightweight WMP (Light模式的Windows Media Player), 變得相當精簡. [10]

 


參考資料:

  1. The Mojave Experiment,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2. Windows 7 M3 Build 6780: Pictures and Videos(soon) - 刀枪Blue,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3. Microsoft Office 使用者介面概觀 - 產品 - Microsoft Office Online,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4. Ribbon (computi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5. Windows 7 Videos: Start Button and Calculator - 刀枪Blue,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6. Windows 7 Videos: Sticky Notes and Lightweight WMP - 刀枪Blue, retrieved on 23 Sept 2008.
  7. YouTube - Windows 7 Start Menu, from zhouxiaohu, added on 20 Sept 2008.
  8. YouTube - Windows 7: Calculator, from zhouxiaohu, added on 20 Sept 2008.
  9. YouTube - Windows 7: Sticky Notes, from zhouxiaohu, added on 22 Sept 2008.
  10. YouTube - Windows 7: lightweight WMP, from zhouxiaohu, added on 22 Sept 2008.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Google對未來手機的展望

前言

再過不久, Google將會發佈並開始受賣Google第一隻手機, 出了它以Android為作業系統. Spencer猜測, Google出手機那天, 每件手機有關的細節將會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 原因無他, 其實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約十五年前, 手機可能還是做大生意, 工廠裡的工頭, 大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 ... 等等所專用的. 現在, 搞不好連你隔壁上幼稚園的小朋友, 在上小學的表弟表妹, 都有自己的手機. 除了手機相當普及以外, 你真正注意將要發售Google手機的原因, 是因為繼iPhone之後, 你在等待下一台非常創新的手機, 而Google有相當好的創新聲望. 那麼, Google裡面的研發人員的內心裡, 對於手機的展望會是什麼?
 

Google工程師主任對未來的手機的展望

Andy Rubin, Google的(暫譯:)工程師主任 (Engineering Director), 在Google Blog上寫說他未來的手機的展望.

他認為手機應該帶有以下的特質和功能.
(注意: 以下並非完全字對字, 詞對詞的翻譯, Spencer只是把大概的意思表達出來. 詳細正確原文內容請參考"The future of mobile". 我在看這篇由Andy Rubin發表的文章時, 紐西蘭時間已經過凌晨兩點了, 頭有點昏. 若表達意思和翻譯上有錯誤, 請多多包含. 謝謝)

  • |暫譯| 智慧型通知 (Smart Alert)
    手機應具備瞭解你個人狀況和需求, 通知對你最關切的資訊. 像是你在網路投標購買東西, 當你價錢低於最高投標價錢時, 手機會即時的通知你是否再加價. 手機隨時關注你的喜好, 而且只提供通知當你需要時. 像是當你出去吃飯時, 手機會通知你交通概況, 哪裡試宜停車.
     
  • |暫譯| 貼近現實狀況 (Augmented reality)
    手機透過無線的感測器, 瞭解你的處境, 並依據處境給予你當下最密切和有用的資訊. 像是你在看這百貨公司的櫥窗時, 手機會依據GPS和指南針, 計算出你站的位置和面向哪裡, 知道你在看什麼東西, 然後提供相資訊. 最棒的是, 你還能訓練他, 使他更聰明, 更貼近你的生活.
     
  • |暫譯| 聚集普通人的意見為主流 (Crowd sourcing goes mainstream)
    你的手機可以將你的意見, 已發簡訊, email, 部落格的文章, 相片, 和twitter的訊息發佈給全世界, 當然手機也可以成為眾人意見的聚集器, 經過收集整理, 再依據你的處境, 過濾眾人的經驗和意見, 給予你最適宜的由其他人的資訊. 那怕你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旅遊, 世界上有旅遊過那個地方的人, 都可以給你資訊. 你還擔心會找不到好玩的地方?
     
  • |暫譯| 手機有就像感測器遍佈四處可供使用 (Sensors everywhere)
    手機應該瞭解這個世界. 手機上有許多感測器, 把那些感測器的資訊聚集起來到雲端運算, 想一想看, 我們將會有相當多感應器的資訊, 在任何角落. 以交通來說明吧, 交通快報是透過天上飛的直昇機在天空取得交通影像, 道路交通偵測器, 其實可以靠著, 眾人的手機資訊, 產生手機和人所在道路上的密度, 移動速度, 和方向來計算出交通概況.
     
  • |暫譯| 發展經濟的工具 (Tool for development)
    隨手機的方便性提升, 它可能成為你生活的必須品. 事實上, 這已經是發生在這世界上不爭的事實. 在南印度, 漁夫靠這傳遞簡訊, 來判斷每天最好的魚價. 在南非, 種植產糖的農作物農夫, 靠這收簡訊來確認灌溉給植物的量. 這些創新的使用手機方式將會越來越多, 當手機成為未來經濟上的成長的必需品.
     
  • |暫譯| 自行更新 (The future-proof device)
    當手機打開時, 連線到網路能力就已經可以擁有. 如此一來, 手機和手機相關軟體的設計者或研發團隊, 就能透過網路自行的幫你更新手機上的軟體. 這麼一來手機, 透過自行更新, 會越變越好.
     
  • |暫譯| 透過信任制度和驗證取得安全的軟體 (Safer software through trust and verification)
    手機提供工具和訊息, 幫助你決定什麼東西該下載, 如何找到, 甚至如何分享. 信任制度在互相聯結的世界是最重要的評估資訊, 而你的手機藉由哪些資訊協助你來控制這一切. 在預設定值裡, 你不分享的信任評價, 當然你也可能選擇分享給你特定的某些人群, 像是你信任的好朋友家人. 你可以依據這些服務或軟體提供者官方的評價, 或者藉由社區公認的評價來決定這些你想要下載的軟體. 如此一來, 你的手機就更安全了.
     

評論

Spencer看完後, 感覺又接近"未來". 如果這些功能和特質都能在手機上逐步的形成後, 肯定會改變我們現在生活方式的思維. 就像當艾迪生發明電燈後, 人們發現原來很多只有白天能做的事情, 我們晚上也能做. 唯一令Spencer擔心的是, 誰控制這些資訊, 若是有人可以掌握所有的資訊, 而且他不存好心, 這世界又會變得如何. 希望一切平安, 但願未來更美好. 這不是科技所追求的嗎?

 


參考資料:

  1. Official Google Blog: The future of mobile, retrieved on 21 Sept 2008.

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WebKit的下一代Javascript引擎SquirrelFish Extreme, 比目前Google Chrome用的V8快約35%

前言

SquirrelFish? Spencer到Google Dictionary翻字典查, 發現Squirrel是松鼠, Fish是魚 [1]. Squirrelfish視為整個字, 卻查不到. 難道是"松鼠魚"?? 隨後在Wikipedia查到, 一種屬於金鱗魚科的魚叫Holocentridae, 在某些地方稱為SquirrelFish [2]. 這種魚和科技有什麼關聯?
 

什麼是SquirrelFish, 什麼又是SquirrelFish Extreme?

其實, SquirrelFish是三個月前Webkit宣布的Javascript引擎的代號. 它提供高效能的bytecode直譯器能力. 經由SunSpider JavaScript benchmark的測試, SquirrelFish比Webkit 3.1快上約1.6倍 [3].

然而昨晚宣布的下一代的代號為SquirrelFish Extreme的Javascript引擎, 再經由測試後, 發現比Webkit 3.1快上約3.4倍, 比SquirrelFish快上2.1倍. [7] 
 

除了Webkit自家Javascript引擎測試, 跟其他家的Javascript引擎來進行測試, 像是Google Chrome的V8, Firefox的TraceMonkey!

部分部落格一開始對Webkit的新Javascript引擎, SquirrelFish Extreme, 與其他家的Javascript引擎來做比較.

由Cameron Zwarich的部落格裡SunSpider JavaScript benchmark的五十重複測試結果. SquirrelFish Extreme所需的時間最低, 比V8快上36%, 又比TraceMonkey快上55%. 詳細的測試方式和結果請看Cameron Zwarich的部落格 [5].

另外還可以參考Charles Ying的部落格, 他也有對各家Javascript引擎以SunSpider, Dromaeo在Windows和Mac OS X作業系統上做測試,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6].
 

Javascript引擎對瀏覽網頁有什麼影響?

Spencer察覺, 現今的瀏覽器越來越重視Javascript引擎的速度, 不像前一段時間最重視的是安全性. Google Chrome特別還為它的V8 Javascript引擎特別在發表時以漫畫 [4] 特別介紹一番.

原因是現在的網頁已經不像十幾年前, 單純是提供信息; 現今的網頁不單提供信息, 還有許多互動性和多功能的網路應用程式. 因此Javascript引擎的速度, 會在某一個程度上影響整體瀏覽器呈現網頁的速度.

 


參考資料:

  1. Google Dictionary, retrieved on 20 Sept 2008.
  2. Holocentrida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n 20 Sept 2008.
  3. Surfin’ Safari - Blog Archive » Announcing SquirrelFish, retrieved on 20 Sept 2008.
  4. Google Chrome, retrieved on 20 Sept 2008.
  5. Summer of JavaScriptCore: SquirrelFish Extreme has landed!, retrieved on 20 Sept 2008.
  6. inside looking out » Blog Archive » SquirrelFish Extreme: Fastest JavaScript Engine Yet, retrieved on 20 Sept 2008.
  7. Surfin’ Safari - Blog Archive » Introducing SquirrelFish Extreme, retrieved on 20 Sept 2008.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Yahoo!新增Music Artist Shortcut, 可以直接收看網路視頻和收聽音樂!

前言



今天早, Spencer正在搜尋披頭四的相關資料, 無意間發現在搜尋資料結果中, 多了一個披頭四四個人的笑臉相片, 除此之外有關還有披頭四的唱片專輯, 歌詞, 相片, 視頻的連結, 全部都在一個小框框裡. 後來Spencer才知道Yahoo!增加了Music Artist Shortcut.
Yahoo!新增Music Artist Shortcut, 可以直接收看網路視頻和收聽音樂![1]


什麼是Yahoo! Music Artist Shortcut

Yahoo! Music Artist Shortcut (名字真長) 是Yahoo!設計給使用者更快速的得取, 音樂藝術家的資料, (本來有考慮過用歌手來代替音樂藝術家, 但有想到到披頭四掛上歌手的心情). 這包括了常常會搜尋的音樂藝術家的官方網站, 專輯, 歌詞, 照片, 視頻, 還可透過Yahoo! Music Artist Shortcut, 直接的聽取的音樂樣本. 減去繁瑣的去那個網站看專輯資料, 再去另一網站看音樂藝術家的介紹... 等等, 方便了使用者.
經過Spencer的檢測, 發現目前台灣的Yahoo!奇摩, 並沒有Yahoo! Music Artist Shortcut的功能, 好像只有yahoo.com的Yahoo!, 才有提供Yahoo! Music Artist Shortcut的服務.
Spencer好奇的點一下視頻, 出現了披頭四的視頻, 可以不開任何網頁直接看.
Yahoo!新增Music Artist Shortcut, 可以直接收看網路視頻和收聽音樂! [1]
 


除此之外, Spencer還發現了通一個搜尋資料結果的左下方出現了一個按鈕, 可以按.
Yahoo!新增Music Artist Shortcut, 可以直接收看網路視頻和收聽音樂! [1]
 

按下按鈕後, 打開了類似可以聽音樂的控制器.
Yahoo!新增Music Artist Shortcut, 可以直接收看網路視頻和收聽音樂! [1]
 

後來, 閱讀Yahoo! Search Blog的介紹, 每個使用者可以用這個音樂控制器聽30秒同一個音樂樣本25次. Spencer仔細地再看一遍, 發現你可直接透過這個音樂的控制器, 買下這完整的這首歌.

評論Yahoo! Music Artist Shortcut

方便! 以後想找"音樂藝術家"的相關資料, 可以透過Yahoo!快速的找到.
至於買歌嘛, 就像是百貨公司, 超市, 傳統市場裡常出現的食品是吃. 吃了心動, 考慮過荷包的份量, 再三考慮, 怕後悔. 最後喜歡就買, 不喜歡跟推銷員說聲謝謝!


參考資料:
  1. Beatles - Yahoo! Search Results, retrieved on 19 Sept 2008.
  2. Yahoo! Search Blog: Hear the Music on Yahoo! Search, retrieved on 19 Sept 2008.

Google Audio Indexing利用語音技術來做視頻搜尋, 使視頻搜尋變得更容易, 更準確!

前言


Spencer記得約十年前Spencer還小, 去Waikato大學參觀, 在Computer Science (計算機科學) 的實驗室裡, 有一名研究生在研發一種技術, 可以通過哼歌曲裡的一個片段, 來找歌曲的程式. 當時看了覺得很神奇, 透過簡單的麥克風, 把類比聲音的訊號傳到電腦裡, 轉為數位訊號, 再從數位訊號裡找出特徵, 然後透過這些特徵比對, 找到剛剛拿麥克風唱的人所唱的歌曲. 當時幼小的Spencer覺得, 這比電視購物台裡的甄妮佛說, "傑克, 這實在太神奇了~", 還要神奇十倍.

 

Google Labs裡新進同學, Google Audio Indexing

然而, 剛進Google Labs的Google Audio Indexing [1], Google把它簡稱為GAudi. 因為那個A為大寫, Spencer老想錯成, Google的Audi; 不然就是把a當作小寫, 看成Gaudi, 高第, 西班牙加泰隆現代主義建築家.
GAudi是Goole新推出的科技, 目前還在實驗階段. 它允許使用者能在YouTube上的視頻, 以視頻上所講的語句, 來做搜尋. 如此一來, 將來除了以視頻的名稱, 標籤, 說明, 還有瀏覽者的回應以外, 還能以視頻裡的語句來做搜尋, 而使用者可以更容易並且更準確的找到自己想找的資料.[2]
 

那麼, Google Audio Indexing是如何運作的?

Google以視頻裡的聲音語音識別的技術 [4], 將語音轉化為文字 [2], 再運用Google的文字搜尋來找出視頻裡所講的語句的片段, 並在視頻的的影片進度表上以黃色的標示, 來告訴使用者在那個影片片段裡, 有和所輸入的關鍵字符合.
目前, GAudi還在測試階段, 以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兩個總統提名人, McCain (麥凱恩) 和 Obama (歐巴馬)在YouTube裡的視頻為為搜尋樣本.
Spencer試著輸入"Economy" (經濟), 來做GAudi搜尋.
image [3]
跳出了不少搜尋資料結果. 搜尋資料結果上的右邊會有一張視頻縮略圖, 左方則是視頻的名稱, 視頻上傳的時間, 視頻的長度, 最特別的是它還顯現視評裡有被提到與關鍵字符合 (Mention)的次數.
image [3]
 
而搜尋結果的右邊, 則是被選擇的視頻影片. 如同之前所說的, 視評影片上的進度表上以黃色的標示與關鍵字符合的提到內容. 視頻影片的下方把提到內容的語音, 以文字標示在視頻下方, 方便直接點選收看, 也讓使用者在還沒看那些影片片段之前, 大概可以知道所提到與關鍵字符合的內容.
image[3]
 

評論Google Audio Indexing

值得一提的是, Google所自行研發的語音識別系統[2], 非常地準確. Spencer還記得自己約五, 六年前所買的手機, 也有語音識別的能力. Spencer試著使用手機上的語音識別系統, 但說真的, Spencer大概念了五變, 換了不同的音調, 甚至口音, 怎麼樣手機都無法識別Spencer所講的,  之後Spencer就不用手機的語音識別, 太難用了, (難過有識別系統卻用不到...).
Spencer覺得準確的語音識別能力與Google文字搜尋能力整合在一起, 成為Google Audio Indexing. 使我們更便捷地找到資訊, 大幅度的提高視頻搜尋的準確度. 在此預祝Google Audio Index (GAudi 超特別的簡稱), 早日從Google Labs畢業.


參考資料:
  1. Google Labs, 17 retrieved on 2008
  2. GAUDI: Google Audio Indexing, 18 retrieved on 2008.
  3. Google Audio Indexing, 18 retrieved on 2008.
  4. TG Daily - Google turns audio into Text with GAudi, 19 retrieved on 2008.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Google Maps手機服務項目中, 推出街景地圖 (Street View) 和走路路線 (Walking Directions)

前言

Spencer發現身旁的朋友不一定都看得懂地圖, 或者比較貼切的講法是, 他們看地圖都由奇怪的現象.

他們在找地址時, 必須把"正在往直走的"方向持續保持向上, 如此一來, 一轉個彎, 就必須把地圖轉一圈. 要是路線簡單那就還好, 但是當路線複雜時, 就看著他們地圖一直轉, 轉到最後連我自己都暈了.

另一種, 常見的現象是, 他們終於知道如何走後, 因路線過於複雜, 擔心自己記不住, 也有可能是, 對自己看地圖的能力沒有信心. 便開始向旁人問, 某某地方旁邊是不是有XXX高樓, XXX高樓是不在OO公園的對面... 等等的問題. 對他們來說, 環境視覺上的記憶比繁雜的地圖路線圖好記多了.

Google Maps之前, 有出街景地圖 (Street View) 和走路路線 (Walking Directions)的服務, 但只限於PC或筆記型電腦使用. 行動性上沒有手機來的方便. 現在Google Maps出了街景地圖和走路路線的服務, 應該會對不習慣看地圖找地址的朋友, 有相當大的幫助. [1]
Google Maps手機服務項目中, 推出街景地圖 (Street View) 和走路路線 (Walking Directions)[6]

 

Google Maps手機新服務, 街景地圖 (Street View) 和走路路線 (Walking Directions)

圖片可以代表千百個文字, 那麼影片應該可以代表千萬個文字吧. 先看看Google為Google Maps手機的新服務, 街景地圖和走路路線的影片介紹. [2] [7]

簡單來講, Google Maps把它的街景地圖和走路路線, 兩項服務移植到手機上, 其實這倒是一個人性化的設計, 畢竟很少人會手拿著筆記型電腦, 邊找路吧, 更不用說手搬著PC了. 透過街景地圖和走路路線服務, 使用者可以輕鬆的看這由許多街道照片組合, 來記得走的路線和方向, 是一種方式以環境視覺上的記憶來表達如何到達所要去的地方.

可惜的是, 目前的街景地圖服務只限於, 美國, 歐洲, 澳洲, 和日本部份城市 [3], 其他地方Google Maps還在努力建制中.
 

如何下載Google Maps手機的操作程式到手機裡?

  • 在PC或筆記型電腦上, 可以到Google Mobile [4] 下載, 再把安裝檔案安裝於手機上.
  • 手機上, 可以到"m.google.com" [5] 裡, 選"Maps", 再選"Install"直接下載安裝檔案到手機上.

 

對於Google Maps新推出的街景地圖 (Street View) 和走路路線 (Walking Directions)的評論

Google Maps推出街景地圖 (Street View)也有一年有餘了. 如今出在手機上, 可以說真正的把這項服務發揮到極至, 符合人性.

Spencer也發現, 推出手機上的街景地圖 (Street View)和走路路線 (Walking Directions)的時機, 也相當好. 不久後的將來, 在2008年九月, 以Google推出的以Android作業系統的手機將會上市, 若兩項服務也能在Android手機上使用, 對Android手機和Google Maps Mobile來說應該是相輔相成.

 


參考資料:

  1. Google Mobile - Maps, retrieved on 18 Sept 2008.
  2. Google Maps for mobile featuring Street View: Flat Tire, retrieved on 18 Sept 2008.
  3. Google Street View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n 18 Sept 2008.
  4. Google Mobile, retrieved on 18 Sept 2008.
  5. Google, retrieved on 18 Sept 2008.
  6. Brest sur Google Street View. Incroyable ! on Flickr - Photo Sharing!, by clementpetit2, uploaded on July 3, 2008.
  7. YouTube - Google Maps for mobile featuring Street View: Flat Tire, from Google, added on 16 Sept 2008.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Google Chrome BETA版的先進版, Google Chrome DEV版!

Google Chrome DEV版

Google Chrome瀏覽器現在提供Google Chrome DEV的版本. Google Chrome DEV版本擁有Google Chrome一些最新的功能. Google Chrome DEV版本適用於網路工程師, 或對Google Chrome有興趣的測試者. 新功能會隨著Google Chrome的Update更新, 約一, 兩週更新一次.

注意: Google Chrome DEV版本與Google Chrome BETA想比, 因是特殊測試版, 有可能跟Google Chrome BETA版本有比較不穩定的可能性.

 

下載Google Chrome DEV版

Spencer原本的Google Chrome BETA版的截圖.
Spencer原本的Google Chrome BETA版的截圖

  1. Chrome Dev Channel去下載"Google Chrome Channel Chooser"執行檔 (約100k).
     
  2. 確定有將您的Google Chrome瀏覽器關掉.
     
  3. 執行Google Chrome Channel Chooser.
    執行Google Chrome Channel Chooser - Chrome Channel Switcher V1.1 
     
    選擇上面的選項"BETA"使Google Chrome為Google Chrome BETA版, 反之選擇下面的選項"DEV"使Google Chrome為Google Chrome DEV版.
     
  4. 選擇下面的選項"DEV", 按"Update"確定.
    選擇下面的選項 
    之後, 跳出一個提示視窗, 說明已改為Google Chrome DEV版.
     
  5. 再把Google Chrome開啟, 就改為Google Chrome DEV版了.
     
  6. 檢驗是否改為Google Chrome DEV版. 在About Google Chrome視窗裡, DEV版與BETA版不同的地方是, 可以再更新了.
    檢驗是否改為Google Chrome DEV版 Google Chrome - DEV
     
  7. 按"Update Now"更新Google Chrome DEV版.
     
  8. Update完後, 重新開啟Google Chrome瀏覽器就完成了
    Update完後, 重新開啟Google Chrome就完成了 Google Chrome - DEV _2

 


參考資料:

  1. Dev Channel: Early Access to Features and Fixes (Chromium Developer Documentation), retrieved on 17 Sept 2008.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IE8 BETA裡的Smart Address Bar真的有比較Smart嗎?

前言

Firefox 3有AwesomeBar後笑傲江湖, 輕輕在AwesomeBar輸入關鍵字, 跳出有關的歷史紀錄和書籤. 而現在剛出不久的Google Chrome不甘示弱, 推出可以全方位的Omnibar, 搜尋網路資料, 歷史紀錄和書籤, 一手包辦. 雖然類似的功能, Opera的Address Field也有, 但名字上就遜色多了...

那麼瀏覽器的老大哥, Internet Explorer裡的Address Bar有變得聰明點嗎?


 

IE8 Beta的Smart Address Bar變得更聰明!

IE8 BETA裡的Smart Address Bar除了從 Not So Smart Address Bar的名子前面加個"Smart"以外, IE8研發小組確實在Smart Address Bar裡增加了不少功能.

IE8 BETA Smart Address Bar - Autocomplete Suggestion
 

經由Spencer測試Smart Address Bar後發現, 除了原本就有的輸入關鍵字後, 自動的把網址依據紀錄排列出來外, 還會依據歷史的"網址"紀錄, 書籤的網址和名稱, RSS Feed都一起跳出來. Smart Address Bar還會根據所打的關鍵字, 把比較有關聯的資料排在上方.

除此之外, 把滑鼠移到Smart Address Bar所建議的資料上, 會出現一個紅色的X, 按下它後, Internet Explorer就直接把它紀錄刪除掉, 相當方便.

Smart Address Bar的基本功算是可以接受.
 

IE8 BETA可以藉由Smart Address Bar直接搜尋網路資料了!

Spencer先在Smart Address Bar打想搜尋的關鍵字, 經由Spencer的觀察, IE8先把關鍵字當作是完整的網址, 隨後IE8發現不是關鍵字所構成的網址是無法連結, 便由IE8裡預設好的網路搜尋引擎以關鍵字搜尋, 使Smart Address Bar變得更人性化.

IE終於可以藉由Smart Address Bar直接搜尋網路資料了! - Search

IE終於可以藉由Smart Address Bar直接搜尋網路資料了! - Search Result
 

除此之外IE8 BETA的Smart Address Bar還能跳出搜尋引擎的搜尋建議

如果在關鍵字前, 打一個問號加上一個空白與關鍵字區分, "? 關鍵字". Smart Address Bar就會依據所打的關鍵字跳出預設搜尋引擎的搜尋建議.

除此之外Smart Address Bar還能跳出搜尋引擎的搜尋建議 - Search Suggestion

 

IE8 BETA的Smart Address Bar文件夾模式

IE8 BETA怎麼有可能會忘了Windows作業系統呢? Smart Address Bar還能聰明的提供文件夾的路徑.

只要在Smart Address Bar輸入文件夾的路徑, 確定路徑後有"\"就會出現路徑內的文件和文件夾, 或是文件夾的開頭部份名稱後, Smart Address Bar就會跳出有關的文件夾路徑, 最後按ENTER後, 則會跳出該文件夾的視窗.

IE8 BETA的Smart Address Bar文件夾模式 - Files and Folders mode

 

評論

經過IE研發隊伍對Smart Address Bar的修改並增加不少功能後, 的確Smart Address Bar的確比以前的Address Bar變得更聰明, 更人性化.

使Spencer困擾的地方是, 在Smart Address Bar上搜尋歷史紀錄, 只能以歷史紀錄的網址的關鍵字來搜尋, 卻不能直接以歷史紀錄上的網頁名稱來搜尋, 有一點不方便. 還有, 要是不打"? "也能提供搜尋建議, 那會變得更容易使用.

整體來說Smart Address Bar幫IE8加了不少分. 最後, 想跟IE老大哥說, "加油, 好嗎?"

 


參考資料:

  1. IEBlog : The IE8 Smart Address Bar Part 1: Navigate Easier and Faster, retrieved on 16 Sept 2008.
  2. IEBlog : The IE8 Smart Address Bar Part II: A Few More Features, retrieved on 16 Sept 2008.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如何利用網路查詢食物的熱量, 來幫助減肥, 預防攝取過多的熱量 (卡路里) ?

前言

每逢過節時, 親朋好友相聚時, 難免會聚在一起吃佳餚美饌. 節慶上的氣氛往往是熱鬧溫馨, 大夥喜眉眼開, 往往談笑間, 桌上食物一下子都進了肚, 卻又一口接著一口不斷往嘴裡塞. 晚餐過後, 向人揮手道別時, 這才發現已撐腸拄肚, 必須緩慢步伐, 一步步走著到停車位. 回到家時, 心裡後悔自己吃過多, 毫無節制, 還擔心自己是不是吃過量了.

Spencer想, 多數人會有以上類似的經驗吧. 手摸著肚子, 心裡想著那些食物到底有多少熱量 (卡路里 Cal. Calorie).

以下是, 網路上收集的免費食物熱量查詢的網站連結, 方便想減肥, 克制體重過重, 想保持身體健康的人查閱.


如何利用網路查詢食物的熱量, 來幫助減肥, 預防攝取過多的熱量 (卡路里) ?[9]
 

提供熱量查詢的網站:

  • 減肥智多星提供的熱量查詢 [1]:
    以分類的方式提供查詢, 先選擇食物的種類, 再選擇單位含量, 呈現計算出來的結果. 可以同時複選食物選項, 並填入不同單位, 最後結果會以依據所選項呈現為一張表格.
     
    優點: 可選擇不同的食材和使用量, 並以表格的方式呈現計算出來的總合熱量. 因此依據食材的不同, 來算出一盤由不同食材烹飪出來的菜的熱量約多少.

    缺點: 花型圖案背景過於花俏, 閱讀大型熱量結算表格時, 有可能造成閱讀者不容易閱讀結果.
     
    適合: 廚師, 和對於熟知食物所使用的食材的人.
     
     
  • 亞培檢重俱樂部提供的食物熱量查詢 [2]:
    以常見的食物, 並且簡單標明的食物份量及食物熱量表格呈現, 像是常見的夜市小吃, 麵包, 麵, 還有飯... 等等.
     
    優點: 簡單的查詢操作程序, 食物份量和食物熱量一目瞭然. 常見的食物均都看得到, 不需輸入每樣食材的份量, 一切食物熱量查詢表格, 都有人預先算過的.
     
    缺點: 無法依據食材的不同, 而查詢所改變食物熱量的多寡. 例如, 有些魯肉飯有可能會加香菇, 有些魯肉飯則加筍乾. 因此, 所看到的食物熱量, 均為大約質.

    適合: 所有人.
     
     
  • 小郭減肥館提供的飲食熱量 [3]:
    以常見的正餐, 零食, 速食分類. 所提供的食物都很常見, 而食物的份量, 重量, 和所含的熱量, 也是簡單分明, 方便查詢.

    優點: 簡單的查詢操作程序, 食物份量和食物熱量一目了然. 最特別的是, 提供常見的零食, 和速食熱量查詢, 方便喜歡吃它們的人, 可以輕鬆的得知所吃的熱量.

    缺點: 提供細緻的食材熱量查詢, 但並無法做食材熱量總合運算.
     
    適合: 年輕人.
     
     
  • 窈窕診所提供的食物熱量表 [4]:
    以食物的種類分類, 包含主食類, 蔬菜類, 魚肉類... 等等, 再以表格的方式呈現食物的單位, 重量, 和所含的熱量.

    優點: 簡單的查詢操作程序, 熱量表格相當詳細, 甚至包含調味料的熱量查詢表格.
     
    缺點: 表格的分類有問題. 例如, 主食類裡, 包含著五榖類餐點類, Spencer卻在五榖類裡看到花生醬, 花生醬因不屬於主食類, 應該沒有人會把花生醬當主食吧?
     
    適合: 家庭主婦(父) 男女平等.
     
     
  • 高雄榮民總醫院提供的外食熱量表 [5]:
    以中西式分類常見的外食主食, 小吃, 點心和速食. 一表格的方式呈現各種食物所含的熱量.
     
    優點: 所包含的外食種類寬廣細緻, 連市面上常見有品牌的飲料都能查詢的到它們的的熱量含量. 相當便捷.
     
    缺點: 網頁上好像有問題, 在主網頁上沒有辦法顯示.
     
    適合: 上班族, 工人, 學生, 常以吃外食者.
     
     
  • she.com提供的食物卡路里計算 [6]:
    簡單易懂的一網頁模式的食物熱量計算表. 從分類裡選擇想查詢的食物, 下面便列出所選擇的食物熱量的計算表, 計算表下方則是所有食物熱量的總合.

    可以依次選擇不同食物搭配, 並計算出食物熱量的總合. 允許複選, 像是可選兩次白飯, 代表兩碗飯. 也可以清除以選項目, 只要在表格下的計算表裡, 把想取消的食物用滑鼠點一下便可消除.
    優點: 設計的相當方邊, 而且介面一目了然, 經由分類過的食物, 在細選所要查詢的食物, 排列在記算表裡, 並提供食物熱量的總合, 非常的方便.
     
    缺點: 便捷網頁設計, 簡單的操作查詢系統, 導致無法精準的調節食物的量的多寡.
     
    適合: 所有人.
     
     
  •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食品資訊網所提供的食物份量代換表 [7]:
    將各種食物以表格的放式排列, 提供熱量查詢. 與其它網站有所不同的地方是, 表格最上方的熱量為固定的, 依據食物的不同和量的多寡, 來表示預定好的熱量. 例如: 依據表格上所提供可得知, 1/2~1/3片土司和1/4碗飯皆為70大卡.
     
    優點: 表格內容詳細, 網頁介面整潔, 並有準確的食物份量, 蛋白質, 脂肪, 醣類... 等等的標示. 方便計算.
     
    缺點: 以固定的熱量計算食物份量的多寡, 沒有注意可能會弄錯. 沒有提供多樣食材的計算功能.

    適合: 所有人.
     
     
  • a Calorie Counter所提供的enter your food [8]:
    提供食材搜尋引擎功能, 方便查詢. 所得的結果, 可以更換預設食物份量, 提供的資訊, 不但有食物熱量的含量, 還有脂肪, 膽固醇, 鈉, 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 維他命, 鐵, 鈣... 等等. 在查詢結果內可以按所有的營養資料, 表格會延展開來, 提供更詳細的資量.
     
    優點: 食材搜尋引擎功能, 使查閱不同的食物變得相當容易. 不只如此, 資料庫相當龐大完整, Spencer試過以"Rice"來查詢時, 居然跳出125筆資料. 而且不單是食物熱量的資訊, 還有詳細的飲養資料.
     
    缺點: 對於不熟悉英語的使用者, 會比較吃力. a Calorie Counter是英語網站.
     
    適用: 營養師, 食譜撰寫者, 熟悉英語的使用者.

 


參考資料:

  1. 減重智多星, retrieved on 15 Sept 2008.
  2. 亞培檢重俱樂部, retrieved on 15 Sept 2008.
  3. 小郭減肥館, retrieved on 15 Sept 2008.
  4. 窈窕診所, retrieved on 15 Sept 2008.
  5. 高雄榮民總醫院, retrieved on 15 Sept 2008.
  6. she.com, retrieved on 15 Sept 2008.
  7.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食品資訊網, retrieved on 15 Sept 2008.
  8. a Calorie Counter, retrieved on 15 Sept 2008.
  9. Sivan Contemplates on a Sandwitch on Flickr - Photo Sharing!, by jonklinger, uploaded on May 21, 2007.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為什麼喜歡使用瀏覽器市場使用率低於1%的Opera 9.5?

前言:



Opera 9.5是Spencer喜歡使用的Web Browser (瀏覽器) 之一.
 
根據, Net Application所提供2008年八月份瀏覽器的市場使用率的報告指出 [1], 使用Opera瀏覽器的人, 為0.74%, 一點都不相當驚訝, 因為從來都沒有很高市場使用率, Opera瀏覽器的市場使用率居然低於1%!

導致Opera的低市場使用率的原因:

什麼原因導致Opera瀏覽器低市場使用率? 依Spencer個人的推測, 列下以下的原因:
  1. 大部分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 預設安裝的瀏覽器不是Opera.
    大部分的人使用它的作業系統時, 若是預設瀏覽器沒有給他們太多的麻煩, 而且習慣使用作業系統預設安裝的瀏覽器, 使他們不會想換瀏覽器的. 況且換上不同的瀏覽器還需花時間瞭解如何使用它, 對於大部分的使用者來說, 是沒有必要去更換預設安裝好並且以習慣使用的瀏覽器.
     
    也有可能, 因為以有預設好的瀏覽器, 供瀏覽網路使用; 而不像早期, 十幾年前, 必須自行先安裝瀏覽器. 因此, 有可能不曉得有其他的瀏覽器的存在.
     
    PC的作業系統:

    • Microsoft Windows作業系統, 怕人覺得麻煩, 預設安裝的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
    • Mac OS X作業系統, 想讓Apple愛用者一次愛個夠, 預設安裝的瀏覽器: Safari.
    • 部分的Linux作業系統, 希望一切都是Open Source, 預設安裝的瀏覽器: Firefox.
       
  2. 之前的Opera要付費!
    雖然之前Opera有很多當時很先進的功能, 像是"分頁瀏覽", "滑鼠手勢" 和"網頁放大縮小"... 等等, 但是, Opera還是有付費機制的. Opera研發團隊, 每個人也有他的家, 還是必須領薪水過日子的.

    • Opera 4 之前, 允許使用者"試用"30天, 30天過後, 若想繼續使用, 則必須購買Opera瀏覽器, 才能繼續使用.
    • Opera 5 後, 改為可永遠使用Opera瀏覽器, 但瀏覽器裡含有廣告. 然而, 付費後可以去除瀏覽器的廣告.
    • 直到Opera 8.5, Opera公佈他們所開發的Opera瀏覽器為免費使用, 並且不包含任何廣告.
       
  3. 之前的Opera與一些網站不合.
    之前的Opera與某些網站的兼容性不佳, 不能正常的開啟某些網頁, 像是Gmail, Google Doc, 和Orkut...等等. 使用者要是常常去這些網站, 當然要選一個可以與這些網站兼容性佳的瀏覽器.

    另一種可能是, 或許某些網站與Opera真的不合, 不過沒有特別資料來源可以證明. [10], [11]
     
  4. Opera的廣告不常看到.
    Opera的廣告, 要是跟Firefox比起來, 不常看到. Firefox有規模性較大的"廣告團隊" [2], 稱做"Spread Firefox" [3], 不但如此, 還舉辦過瘋狂強力推薦推廣活動, 像是之前2008年的Firefox Download Day. 然而, Opera的自己想打就打廣告 [4], 看起來就遜色多了.

    Internet Explorer 7的廣告 [14]:

    Firefox的廣告 [15]:
     
  5. 大型網站的Toolbar不支援Opera.
    相信有很多人是, Google Toolbar [5], Yahoo! Toolbar [6], Windows Live Toolbar [7], 的愛用者. 但他們目前都沒有支援Opera. 若想使用這些Toolbar, 只能依這系統需求使用Internet Explorer, 或者是Firefox. 
     
  6. 名字跟網際網路難有聯想.
    經由Google字典查詢 [16], Internet Explorer, Netscape Navigator, Safari,都有類似探險家, 領航員, 旅行隊..等等的意思. Spencer一看名字, 就有使用它遨遊網路的感覺. Firefox呢? 火狐的名字給予Spencer的感觸是, 小巧伶俐, 在網路森林裡輕鬆地跑著. 然而, Opera... 卻是歌劇... 網路上飆古典時詞文還帶有高亢的氛圍?? Spencer覺得這個名字比較難與網路產生聯想.
     

Opera 9.5的特色:

到底是什麼特色吸引Spencer一直使用Opera 9.5?
  1. 速度快
    一直能夠持續Spencer使用Opera的主要原因是Opera 9.5在開啟瀏覽器的所需時間, 載入網頁畫面的所需時間, 速度都相當迅速.
     
    可參見lifehacker [8], linux.com [12]nontroppo.org [9] 所提供的測試報告. 根據他們所提供的數據顯示, 整體上Opera 9.5的速度比Firefox 3還要快一些.
     
  2. 功能眾多
    Opera 9.5提供許多功能, Spencer把比較有特色的功能列出來. 例如:

    • 快速撥號: 當開啟新的頁面時, Opera 9.5不像大多數其他的瀏覽器, 開啟一個完全空白的頁面. Opera 9.5則會提供快速撥號的頁面, 頁面頂端是網路搜尋引擎, 方便於使用者可直接查詢. 網路搜尋引擎下方則是快速撥號的介面. 使用者可以把自己常去的網站, 紀錄在快速撥號上, 下次打開新的頁面時, 可以直接點選已紀錄上的網站進入.
       
      快速撥號就像電話手機, 可以把常打的電話號碼, 儲存為以單一按住一個號碼直接撥通的道理一樣. 一開始, Spencer認為怎麼會好用, 都有書簽了, 想去拿裡點書簽裡的網址捷徑不就好了? 後來發現, 其實又更快捷的方法, 連點書簽都懶得點. 而且可以設定定期更新, 若是設在快速撥號裡的網頁有變動, Opera 9.5會暗地裡把網站的內容照張相, 並以網站內容縮圖呈現在快速撥號裡.
      Opera - Speed Dial
       
    • Opera Link: 透過Opera Link可以將, 書簽, 快速撥號, 個人快速列, 記事本的資料, 傳到Opera Link的個人網路資料庫裡. 如此, 可以在位於不同電腦裡的Opera瀏覽器中, 包括手機上的Opera Mini中, 匯取個人的書籤, 快速撥號, 個人工具列, 筆記. 若是任何一部分有修改, Opera瀏覽器會自動同步, 方便在另一個機器上的Opera瀏覽器使用.
      Opera - Link
       
    • 網址欄位: 聰明的網址欄位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在網址欄位上打關鍵字, 它會自動地從瀏覽過的紀錄上, 依據關鍵字搜尋, 把網址內容, 網頁名稱, 和網頁內容, 把最有可能的排列在上面.
      Opera - Address Bar
       
      另外一項, 是Opera 9.5的網址欄位結合了收尋網路的功能. 只要將預設好的指定網路搜尋引擎設一個Key, 像是Spencer把Google設成"g"為它的代號. 當Spencer想使用Google搜尋資資料時, 只要在網址欄位打入"g 搜尋資料的關鍵字", 就可以直接收尋. 此外, 還可以自己加入新的收尋引擎, 並加入新的搜尋引擎的代號, 方便使用.
      Opera - Address Bar 02
       
    • 其他詳細的功能可以參考Opera 9 新功能. [13]
       
  3. 個人化 
    Opera 9.5有很多個人化的設計. 使用者可以依據個人喜好, 跟換Opera 9.5的面板 (Skin), 也可以選擇不同的面板顏色.
    Opera - Skin Default   Opera - Skin 2
     
    不但如此, 使用者還可以調整在工具列上的按鈕的位子, 影藏, 或顯現出來. 以下兩個圖片, 上面的是Spencer簡化過的工具列, 下面的是Spencer因自行需要調整過的工具列.
    Opera - Simple Toolbar  
    Opera - Customised Toolbar  
     
    不只這樣, Opera 9.5還允許使用者自行增加搜尋引擎, 更改快速鍵和滑鼠手勢的設定.
     
  4. 人性化
    Opera 9.5不但可以個人化, 它也相當人性化, 使用它時極為方便. 套一句廣告詞,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 滑鼠手勢 (Mouse Gestures): 可以根據滑鼠所做出的特定動作, 執行常用的指令.
       
    • 快轉功能: 自動偵測最有可能的下一頁或是上一頁. 這個功能是指, 當使用者正在有排列順序好的網站裡, 可以直接按快轉功能, 依據排好的網頁順序到下一頁或是上一頁. 例子: 論壇常常有排好的頁數, 1, 2, 3, 4. 若是使用者剛好正在觀看第2頁, 可以直接按快轉功能跳入第3頁, 或是第1頁, 不用找尋網頁上的頁數連結.
       
    • 聲控: 可以用聲音給予指令, 操作Opera 9.5. 可惜, 目前只限於英文語音控制.
       
    • 回收桶: 若是使用者不小心關掉一個頁簽 (Tab) 時, 可以從回收桶裡找回原來的視窗.
       
    • 密碼管理員 (Wand): 依據不同的網站, 紀錄使用者所打的密碼. 下一次再來到同一個網站時, 只需點選密碼管理員按鈕, 就可以直接進入.
       
    • 語系: Opera 9.5 支援多國語系, 可隨時更換.
       
    • 縮放: 可以縮放網頁內容大小, 協助使用者看得更輕鬆容易.
        
       
  5. 安全性高
    Opera 9.5 支援SSL2, SSL3, TSL 1.0, TSL 1.1, 並且支援最高達256 bit加密. 瀏覽網頁時, 經由Fraud Protection可以反止惡意代碼和釣魚攻擊的網路攻擊. 並且提供, Cookie的詳細控制和一鍵清除機器上的個人資料.
    Opera - Fraud Protection
     
  6. 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Opera 9.5的多國語系版只有8.5 MB! Firefox 3的同胞兄弟, SeaMonkey 1.1.11英文版需要13 MB. Opera整合POP/IMAP電子郵件程式, 新聞閱讀, RSS/Atom新聞, IRC聊天, BitTorrent下載管理全部在一體.

    不只如此, Opera 9.5還可以利用Widget增加它的功能, 有點類似Firefox的擴充套件 (add-ons). Spencer測試過Opera 9.5 Widget, 目前可能發展的族群沒有Firefox大, 功能與Firefox的擴充套件相比, 大多較為陽春. 但值得一提的是, Opera 9.5沒裝Widget時, 其原有的功能就可以跟裝過擴充套件Firefox比美.
     
  7. 標準相容性高
    經由Web Standards Project (網頁標準計劃小組), 所設計出來的測試網頁瀏覽器的標準相性的測試網頁, Acid3 [20]. 穩定版裡的結果, Opera 9.52以84/100的分數居首; 位居第二的是, Konqueror 4.1.0, 得分76/100; 其次是, Safari 3.1.2, 得分75/100; Safari之後, 則是Firefox 3.0.1, 得分71/100; 敬陪末座則是Internet Explorer, 得分14/100 [21].
     

什麼人適用Opera 9.5?

經過Spencer認真思考的結果, Opera 9.5並不適合每個人使用. 除非你是...
  • 對瀏覽器執行速度要求極高.
  • 沒有Google Toolbar, Yahoo! Toolbar, Windows Live Toolbar需求. 或知道高階技巧, 透過Javascript或是自製按鈕, 來達到Toolbar的功能.
  • 重視網路安全性.
  • 進階使用者, 喜歡把瀏覽器功能調來調去, 並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下載Opera 9.5

想下載Opera 9.5, 請點選這裡(台灣) [17], 或是這裡(中國) [18].


參考資料:
  1. Market share for browsers, operating systems and search engines, retrieved on 9 Sept 2008.
  2. Mozilla Firefox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3. Spread Firefox | The Home of Firefox Community Marketing,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4. Opera buttons - My Opera Community,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5. 正在安裝 : 瀏覽器 - 工具列 說明中心,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6. Yahoo!奇摩捷徑列 - 不論您在何處,捷徑列都與您同在,給您需要的網上功能,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7. Windows Live - 系統需求,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8. Web Browsers: Speed Testing the Latest Web Browsers,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9. Performance Tests for Opera 9.5,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10. Opera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11. MSN.com open to Mozilla, Opera | Geek.com,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12. Linux.com :: Opera 9.5 gives Firefox 3 a run for its money,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13. Opera browser: Homepage,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14. YouTube - Internet Explorer 7 Commercial, from geekpedia, added on August 25, 2008.
  15. YouTube - Firefox add, from animextr, added on October 23, 2006.
  16. Google Dictionary,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17. Opera browser: Homepage,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18. Opera browser: Homepage, retrieved on 10 Sept 2008.
  19. The SeaMonkey® Project, retrieved on 11 Sept 2008.
  20. The Acid3 Test, retrieved on 11 Sept 2008.
  21. Acid3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n 11 Sept 2008.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如果Google Chrome, Firefox 3, Opera 9.5, 和 Internet Explorer 7, 是車子的話...

最近, Google發表自己研發的Google Chrome瀏覽器(目前還是BETA版)後, 不論是專業的評測網站, 或是個人的部落格, 都有的各瀏覽器的評比. 像是比Javascript跑的速度, 網頁開起來的速度, 介面的評比, 操作感... 甚至是瀏覽器開啟的速度. 看了一堆數據和圖表, 突然想了一下, 要是把瀏覽器當作是車子, 那會是怎麼樣???

Google Chrome (BETA 0.2.149.27):


如果 Google Chrome (Beta) 是車子的話[1]
 
 

Firefox 3 (沒有擴充套件時):


如果 Firefox 3 without add ons 是車子的話[2]
 
 

Firefox 3 (加裝擴充套件後):


如果 Firefox 3 without add ons 是車子的話[3]
 
 

Opera 9.5:


如果 Opera 9.5 是車子的話[4]
 
 

那麼 Internet Explorer 7會是???!!!:


如果 Internet Explorer 7 是車子的話[5]
 
 

申明: 以上圖片對照, 皆為個人觀點.

 


引用圖片:

  1. DRAGSTER by michelphoto53, uploaded on November 6, 2007.
  2. MINI Cooper S on Mt. Baldy Run by GeeSeeBee, uploaded on March 23, 2008.
  3. Transformer Car by azrainman, uploaded on January 2, 2008.
  4. Porsche GT3 in front of Gaarder Sport by fiskfisk, uploaded on March 25, 2007.
  5. Our Henak family 9 passenger diesel van by bhenak, uploaded on July 13, 2008.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既然我們有電視, 網路, 廣播和報章雜誌,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Podcast? (Part 3 of 3)

既然我們有電視, 網路, 廣播和報章雜誌, 為什麼我還需要Podcast[1]

Podcast的案例:

前面提到Podcast的特質及優缺點, 為了能夠方便瞭解Podcast所能帶來的好處, 在哪些情況下適合使用, 舉些例子供大家參考.

  • James是一個剛進公司, 下班後, 他喜歡到公司附近的的健身房俱樂部去做運動. 體育房裡有提供電視, 可以邊做運動邊看電視, 增加做運動的樂趣. 
     
    然而電視裡播得都是MTV, 他卻對流行音樂並不感興趣. 後來他發現身旁有些一起來做運動的人, 有自備隨身聽. 於是他在網路上找到以Podcast發佈的脫口秀節目, 並放入至他的隨身聽.
     
    因此James去健身房俱樂部同時, 可以有脫口秀節目可以聽了, 而脫口秀的節目可以隨這發佈者更新內容. 如此一來, Podcast豐富James生活感受.
      
     
  • Blizzard Entertainment是一家電腦遊戲開發與出版公司. 它所製作的產品有, World of Warcraft (魔獸世界), StarCraft (星海爭霸; 星际争霸), Diablo (暗黑破壞神)... 等等. 
     
    他們透過Podcast的方式, BlizzCast [2], 發佈給對他們產品有興趣的人. Podcast裡面, 以訪問的放式, 使人更瞭解他們研發遊戲的過程, 他們打算如何把他們理念放入遊戲, 玩家給他們什麼想法, 他們如何改進他們的遊戲... 等等. 使他們對Blizzard Entertainment所正在研發的遊戲, 更深一層的瞭解.
      
      
  • 小惠是一名大學生, 住在大學宿舍裡. 有時, 她都會獨自去超商買食物. 
     
    剛進學校時, 她發覺一切都很新鮮, 什麼對他來講都是新的. 然而時間久了, 小惠熟悉身旁的事物後, 她覺得自己走去買食物過程很無趣.

    於是, 經由同系的阿雅介紹大學的Podcast後, 小惠開始聽由大學教授製作的Podcast的教學節目, 和研究報告. 不久後, 小惠發覺當在她購買食物的途中, 她也可以邊吸收不同的知識, 不再無聊.
      
     
  • 張牧師在教會裡傳福音時, 往往吸引許多人來聽. 透過小陳的協助, 張牧師開始在每個禮拜傳福音的同時, 錄製福音的內容. 經過小陳的整理剪接音訊, 把張牧師傳福音的Podcast透過RSS放入網路上. 
     
    如此一來, 沒有機會來教會聽張牧師傳福音的人, 或想再聽張牧師傳福音的人都能透過Podcast聽取每個禮拜福音內容. 
     
     
  • 小張在金融業服務已經有三年了. 小張每天以捷運 (地鐵) 為上班的交通工具. 每天他習慣帶著報紙在車上看, 為了不擋到其他乘客, 他把報紙折起來看.
     
    時間久了, 他覺得如此做相當累. 如果有位子做還可以, 要是站著, 那就很不舒服, 車子行動時會搖晃, 每次抵達一站時, 總是會有人在狹窄走動. 而且當捷運進初入地底通道時, 車內亮光會有所改變, 容易使小陳看得頭暈. 小陳有想過聽廣播, 當車廂一進入地底後, 廣播完全都變成雜訊.
      
    後來, 同事小董的介紹, 他開始聽一些每日跟換的財金Podcast, 使他得取商業上的資訊更方便, 更輕鬆.
     
     

結語: 既然我們有電視, 網路, 廣播和報章雜誌, 為什麼我還需要Podcast?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 但有些人對自己的興趣卻有強烈渴望, 這些人很願意花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上. 通樣的他們也想多瞭解自己的興趣, 除了透過人與人交談外, 他們也希望透過媒體, 來接觸他們的興趣, 豐富他們的生活.

Podcast也是媒體的一種, 可藉由Podcast來連繫興趣. 尤其是有些人的興趣不常在大眾媒體出現, 可能是基於大眾媒體的商業考量, 使他們不能以觀賞大眾媒體來完全地接觸他們的興趣. 而Podcast卻能夠經由個人的製作發佈, 經由找尋, 往往會發現有興趣的節目. 由志同道合的人發佈的內容, 使別人完全的沉浸於自我獨特的興趣.

Spencer相信Podcast不會取代其他媒體, 但它是一種新的管道, 在多媒體時代下, 提供多一個選擇. Podcast透過新的方式提供我們訊息, 豐富我們的生活.
 

繼續閱讀: Part 1, 2, 3

 


參考資料:

  1. podcaster_logo on Flickr by 4_EveR_YounG, uploaded on October 22, 2006.
  2. BlizzCast - The Blizzard Entertainment Podcast, retrieved on 5 Sept 2008.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既然我們有電視, 網路, 廣播和報章雜誌,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Podcast? (Part 2 of 3)

Podcast的優缺點:

Podcast是資訊的傳播的一種方式. 它能給予人們什麼好處. 在發佈和接受資訊的兩端, 它又能擁有什麼優勢? 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它的優缺點, 那麼Podcast, 會有什麼缺點, 帶給人們什麼困擾和什麼不便之處呢?
Podcast的優缺點[14]

  • 已發佈者的角度來看Podcast的優點:
    • 簡單而且不昂貴的錄製發佈Podcast器材:
      Podcast的優點: 簡單而且不昂貴的錄製發佈Podcast器材[1]
      錄製發佈Podcast只需要一個麥克風, 一套錄音軟體, 和一台可連上網的電腦, 就可以完成錄製及發佈Podcast內容給他人欣賞.
       
    • 自由, 個人化:
      Podcast的優點: 自由, 個人化[2]
      Podcast與Blog (中譯: 部落格) 相像, 個人Podcast內容不須經由監控把關, 創始者可以想把自己想表達的錄製在Podcast內容.
       
    • 無區域限制:
      Podcast的優點: 無區域限制[3]
      因為使用Internet來發佈Podcast內容, 世界任何地方, 只要能連線到Internet都能下載聽取Podcast的內容. 聽眾並沒有侷限在特定的區域; 像是廣播, 電視, 報章雜誌會侷限在特定的區域.
       
  • 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看Podcast的優點:
    • 內容寬廣多樣:
      Podcast的優點: 內容寬廣多樣[4]
      每個人的有獨自的興趣, 對事物也有不同的看法. Podcast可由個人獨立製作, 內容則有可能不會依據大多數人的喜好為出發點. 其次, 個人Podcast內容裡, 類似個人Blog的性質, 市場需求的考量因素比較少, 內容趨近於創始者的個人主觀意識和價值觀.

      因此, 在某些情況下, 使用者可以利用Podcast尋找到自己喜歡的主題; 例如: 使用者的興趣, 與大多數的人不同; 或者是, 同樣興趣的族群比例太小, 無法得到商業營利性質媒體的重視, 造成不容易找到符合使用者興趣的內容.
       
    • 無區域限制:
      Podcast的優點: 無區域限制[5]
      Podcast並沒有區域上的限制. 對於使用者, 區域限制可分兩種. 一種是取得Podcast內容的區域限制, 另一種則是使用Podcast的區域限制.
      • 取得Podcast內容的區域限制:
        Podcast的內容是在網上介由RSS, 提供更新, 下載的服務.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 網路 (Internet) 並沒有受區域限制.
         
      • 使用Podcast內容的區域限制:
        當撥放器撥放Podcast的內容時, 是直接讀取已儲存在撥放器裡的Podcast檔案, 正常的撥放出使用者正在欣賞的Podcast節目. 並非藉由無線訊號傳遞至撥放器. 不像廣播和電視節目, 因為受到建築物或地形上的阻礙, 導致無法收到無線訊號.

        二來, 也不會類是廣播和電視節目一樣, 必續在訊號涵蓋範圍內觀賞. 像是在某各城市可以聽到的廣播, 但到另一個城市因訊號弱, 而無法觀賞. 也不會有, 當開車過隧道時, 或進電梯後, 廣播出現雜訊, 或完全聽不了的狀況. 
         
    • 可攜性佳:
      Podcast的優點: 可攜性佳[6]
      使用者將自己有興趣的內容, 經由RSS下載到自己的播放器或是電腦裡. 若Podcast的內容下載到使用者的電腦裡, 使用者可以再將Podcast的內容移至到可撥放Podcast檔案內容的數位撥放器, 像是, iPod, MP3隨身聽, 或MP4播放器... 等等. 由於現在可撥放Podcast的內容的撥放器, 體型小, 攜帶方便, 使Podcast擁有相當優越攜帶性.
       
    • 容易訂閱和更新:
      Podcast的優點: 容易訂閱和更新[7]
      使用者可以透過網站或軟體尋找有興趣的Podcast主題, 並透過RSS訂閱. 當發佈者更新他的Podcast的內容時, 使用者可以藉由軟體更新, 並馬上下載Podcast的內容至撥放器裡欣賞. 這些過程大部分可以經由軟體來控制, 並定期更新自訂的Podcast訂閱主題, 方便選擇下載下來.
       
    • 內容保存容易:
      Podcast的優點: 內容保存容易[8]
      已下載的Podcast內容, 是數位媒體檔案, 可被儲存電腦或數為撥放器裡. 跟其他媒體比較其來, 方便許多; 例如: 報章雜誌, 需要提供一個放置的空間來保存, 或剪貼報章雜誌的文章到剪貼簿理.
       
    • 無觀賞時間限制, 可隨時觀賞:
      Podcast的優點: 無欣賞時間限制, 可隨時欣賞[9]
      在觀賞Podcast的內容時, 是由數位撥放器來播放完整的Podcast節目, 這些Podcast節目, 是已經被下載並儲存在數位撥放器裡面. 這就像數位撥放器在播放數位音樂MP3, 使用者可以隨時聽取你想要聽的MP3檔案, 也可隨時中斷正在觀賞的Podcast節目, 可以下一次再從中斷的部分繼續欣賞.

      不像廣播和電視節目, 必須在播放時間上觀賞使用者喜歡的節目, 要是錯過了, 就錯過那個節目.
       
    • 大部分的Podcast是免費:
      Podcast的優點: 大部分的Podcast是免費[10]
      對於使用者, 下載和欣賞Podcast的內容大多數是免費的. 並不像報章雜誌, 必須花錢購買一份報紙或一本雜誌.
       
       
  • Podcast的缺點:
    • 沒有網路 (Internet), 沒有Podcast:
      Podcast的缺點: 沒有網路 (Internet), 沒有Podcast[11]
      Podcast的發佈, 更新訂閱, 和下載內容, 都需要通過網路來完成. 沒有網路的情況下, 發佈者則無法把完成的Podcast節目發佈出去; 而使用者則無法更新訂閱, 和下載Podcast節目, 只能欣賞已儲存的Podcast節目.
       
    • 無監管控制:
      Podcast的缺點: 無監管控制[12]
      某部分的Podcast內容, 因創始者的價值觀, 文化素養, 宗教理念, 道德傳統的不同, 使其Podcast內容並不適宜給所有人觀賞, 像是內容包含成人色情節目, 不適合給小孩觀賞.

      而目前的情況下, 大多的Podcast的內容, 尤其是個人的Podcast節目, 並沒有受到監管控制; 例如, 使用者的年齡控制, 以某種方式控制只允許使用者的年齡須達到特定的歲數. 不像報章雜誌, 成人刊物有限定購買者的年齡; 廣播和電視節目, 依據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 在不同的時間撥出適合年齡的節目, 並再節目撥出前表示適合觀看的年齡程, 並標示是否含有暴力, 粗暴的字語.
       
    • 無法實況轉播:
      Podcast的缺點: 無法實況轉播 [13]
      所有Podcast內容都是預先錄製好, 經過修改程序, 由RSS發佈於網路, 這些過程時間所需, 因人而異. 但是, 可以確定的是Podcast是無法像廣播, 電視, 網路上的Stream media, 可以實況轉播, 現場Call in... 等等.

 

繼續閱讀: Part 1, 2, 3

 


參考資料:

  1. Microfone do PC on Flickr by ibeneklins, uploaded on May 4, 2007.
  2. Freedom on Flickr by Dazzie D, uploaded on March 19, 2007.
  3. Its Future is in our Hands - Live Earth on Flickr by aussiegall, uploaded on July 8, 2007.
  4. A wall filled with my most interesting pictures (according to the secret algorithm) on Flickr by fdecomite, uploaded on April 16, 2007.
  5. Listening to music on Flickr by halighalie, uploaded on January 18, 2006.
  6. mobility on Flickr by Jan the manson {condemns stealing pictures}, uploaded on October 1, 2006
  7. email_subscribe on Flickr by derrickkwa, uploaded on November 24, 2007.
  8. i've got one in hand in my pocket, and the other one is holding a camera...or is it? on Flickr by DerrickT, uploaded on February 21, 2006.
  9. Anytime on Flickr by Shereen M, uploaded on June 15, 2008.
  10. Money on Flickr by Joshua Davis (jdavis.info), uploaded on April 8, 2005.
  11. The Internet on Flickr, by altemark, uploaded on September 16, 2006.
  12. Boiler Control on Flickr by tombothetominator, uploaded on May 27, 2008.
  13. 11:03:04 on Flickr by charlesdyer, uploaded on April 18, 2008.
  14. Referees on Flickr by compujeramey, uploaded on March 31, 2008.